來源說明:本文轉載于工人日報 2020年11月18日
?
各地對發現和甄別黑惡腐敗及“保護傘”問題上積累了哪些經驗,在線索核查及有關部門提前介入、協同上案、以案促改等方面摸索出哪些有益做法,如何防止涉黑涉惡人員及其“保護傘”東山再起,如何實現“查處一個、警示一片、治理一方”等,都有待進一步梳理、總結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制度性經驗。
據11月1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,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,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“保護傘”問題7.66萬起,黨紀政務處分6.32萬人,移送司法機關8829人。截至今年10月底,全國掃黑辦掛牌督辦的111起案件中,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及“保護傘”4100余人。
從云南孫小果案、湖南操場埋尸案,到安徽省高院原黨組書記、院長張堅違規幫助涉黑涉惡罪犯減刑假釋、再審改判,以及內蒙古錫林浩特監獄相關領導為黑社會性質組織人員充當“保護傘”,導致罪犯服刑時脫離監管場所、重新犯罪……這些案件讓人們看到黑惡“保護傘”“關系網”問題的觸目驚心。
難以想象,7.66萬起涉黑涉惡問題背后,曾掩蓋了多少滔天罪行?讓多少不法分子逍遙法外?又曾有多少無辜者遭受不公對待?日前,天津政法委梳理案件發現,80%的黑惡勢力將手伸向公共土地資源,礦山開發、交通運輸等領域是黑惡勢力長期盤踞的重災區,其中,會有多少國家資源和財產蒙受巨大損失?會對黨和政府形象造成多大的傷害?
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自2018年初在全國范圍開展以來,成果頗豐。其中,“打傘破網”是重點工作之一。然而,真正查到和懲處“傘”“網”并不容易。一是因為少數地方政治生態不佳,個別人互相掩護、抵觸和對抗調查;二是有的地方和部門對自己的干部盲目樂觀,存在一定的“護犢子”心態,甚至擔憂“牽連甚廣”而對打擊“保護傘”不積極;此外,此類案件普遍隱蔽,核查難度大。
困難重重中,取得現在這樣的成果,實屬不易。這體現了國家對掃黑除惡的決心,也是在打擊力度、工作方式上不斷提出新要求的結果,同時表明各地對“打傘破網”有助于提升掃黑除惡整體工作質效已經逐漸形成了共識。
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,不少地方經常通報一些涉黑涉惡腐敗及“保護傘”問題并查處相關黨政干部,這既是猛藥去疴,也是防治未病;這既是對相關工作的總結,也是為很多人敲響警鐘。此番中央紀委監委公布黑惡“保護傘”數據,釋放了強烈而清晰的信號——專項斗爭即將告一段落,但掃黑除惡會永遠在路上。
今年是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收官年,按照既定部署,各地會致力于長效常治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。經過一年打擊遏制、兩年深挖根治,各地對發現和甄別黑惡腐敗及“保護傘”問題上積累了哪些經驗,在線索核查及有關部門提前介入、協同上案、以案促改等方面摸索出哪些有益做法,如何防止涉黑涉惡人員及其“保護傘”東山再起,如何實現“查處一個、警示一片、治理一方”等,都有待進一步梳理、總結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制度性經驗。
時下,尤其需要警惕一些苗頭,比如,三年為期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即將結束,個別地方難免有“松口氣”心態,某些潛藏起來的涉黑涉惡組織認為“風頭已過”,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重操舊業,令查處打擊變得更難,等等。
掃黑除惡,依法懲治群眾身邊涉黑涉惡腐敗問題,鏟除黑惡勢力生存的土壤,確保百姓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讓每個人都能看得見法治的陽光、培育起對法治的堅定信仰,是打造掃黑除惡長效常治工作機制的核心,是公眾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期待。